“新常態”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熱點。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放緩,發展質量提升;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提上日程。進口廢有色金屬作為環節資源環境約束的重要手段,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也將呈現一種“新常態”。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廢有色金屬進口國。廢有色金屬進口量從2001年300萬噸增至2010年超過700萬噸,占到我國廢有色金屬原料的2/3。但是近幾年這種勢頭出現扭轉,2014年,我國廢有色金屬進口量621萬噸,比2010年的進口量少了100萬噸。其中進口含銅廢料連續兩年降幅超過10%,進口含鋁廢料連續四年下降。今年1-6月份,我國廢有色金屬進口量272萬噸,同比下降約5%。為何廢有色進口量逐年下降,接下來回收商網小編帶領大家回顧一下近幾年的國內外經濟狀態,對此進行分析。
西方發達國家受國際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國家經濟出現疲弱態勢,發展放緩,廢料產生減少,貨源的減少導致廢有色的價格持續居高。另外,從我國需求量方面來說,由于我國對于環保的門檻提高,造成回收行業拆解成本增加,盈利減少,從而造成該市場的銷售不旺。
廢有色金屬進口量持續走低,表面上來看是由供需雙方兩不旺造成的。但是長遠來看,這一態勢如果長期持續的話對于我國推進循環經濟是很不利的。
首先,進口廢有色具有很大的環境凈效益。以銅為例,銅精礦平均品位在28%-30%,不可利用的固體廢棄物占到70%以上。含銅廢料除了含銅以外,還可拆解出廢鋼鐵、廢塑料等,不可利用的固體廢棄物僅不到2%。從這些數據可以明顯看出進口廢銅相比于開采國內銅礦更具經濟與環境價值。
第二,廢有色金屬過境競爭壓力將持續加大。在廢有色金屬進口國前十位中,處了中國與印度其他國家均為發達國家,隨著我國人工成本的不斷提升,我國的競爭優勢也將逐漸被取代。
由此來看,我國的廢有色金屬進口目前正處于一個窘迫之境,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擺脫當前廢有色金屬的“新常態”是我們所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
回收商網觀點:廢有色金屬的進口是我國有色金屬供應的一大來源,面對當前困境,政府應該出臺一些相應的措施來提升我國的競爭力。廢有色金屬進口作為推進循環經濟進程中的重要一環,有必要打破當前“常態”,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此內容系來自互聯網,不代表回收商網贊成此內容或立場。
以上信息均由中國回收商網(www.huishoushang.com)收集報道,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合作!
點擊返回:廢金屬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