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年,鋼價并沒有與我們設想的一樣開始回暖,反而持續陰跌。只要一提及低迷的鋼鐵,大部分就會說產能過剩,并且將其歸為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
但是河鋼董事長于勇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產能過剩、供過于求,必然會使利潤降低,但是卻不足以說明企業到底為何會出現這么大的虧損。
于勇講到:“當前,鋼鐵行業的困境,市場問題僅僅是表象,導致企業積重難返、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自身,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到位?!痹谒磥?,市場問題僅僅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河鋼自身內部的問題。河北鋼鐵是產能規模全球第二、中國第一的鋼鐵企業集團,但是,給人的印象總是——大而不強。
于勇以浦項集團為例,如果河鋼達到浦項的水平,每年應該有300多億元的利潤。據悉,浦項集團(POSCO)自從創立以來,一直承續著黑字經營的傳統,其卓越的創收能力在世界鋼鐵業界出類拔萃。
分析如下:
2012年浦項資產負債率只有26%,融資成本低,發生財務費用低,比中國鋼鐵企業噸鋼有100~150元的優勢;
浦項70%以上的高端產品全部直銷,只有30%的普通產品經過中間商銷售。每噸鋼比中國鋼鐵企業品種優勢在130~150元;
浦項完全顛覆了“用豪華設備和高品質原料生產高檔產品”的傳統鋼鐵思維;在高爐生產成本上有100元/噸左右的優勢。
草草算下來,浦項大約有噸鋼330~400元的優勢。如果按2014年河鋼鋼產量4700萬噸來算的話,也有155~188億元的成本節省。另外,2014年浦項本土鋼鐵4100萬噸,只有1.4萬人,而河鋼鋼鐵4700萬噸,卻有13萬人,每年需負擔超百億的人工費用。假設人工成本省下1/3,也能減少30多億元,再加上之前的155~188億,總成本就可下降200億元左右。
此外,去除原料、動力、人工、財務費用四大基本要素,河鋼附加成本即與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非生產性開支,在總成本中占比20%。按當時總成本計算,噸鋼非生產性開支高達700元,一年下來就是近300億元。當然,這20%的非生產性費用完全歸零肯定是理想化的狀態,可就算減少一半也有150億元。
200億元和150億元這兩部分,只是很模糊地粗算,二者也有重合、交叉部分。但不管怎樣,看到這,我們大致能相信于勇了——他不是吹的。
從2014年開始,河北鋼鐵終于擺脫赤字陰影——不僅償還30億元貸款,而且全年同比減少貸款規模270億元,扭轉了長期以來高負債、高成本維持企業運營的粗放發展模式。
2014年,河鋼清退各類外雇人員22258人,減少各種外委、外包項目644項,清理經營流通環節中間商1310個,降低非生產性開支19億元。然后,開始進行鋼鐵產業上的資源盤活。
于勇介紹,北鋼鐵集團目前正在積極建設南非鋼鐵項目,并且已經啟動南非鋼鐵項目到控股瑞士德高擁有全球最大的營銷網絡。河鋼完成了“走出去”的兩個重要布局。
回收商網觀點:綜上,供過于求,產能過剩會影響到企業的利潤,但是并不能完全決定企業的未來走向。鋼企想發展,解決自身問題才是關鍵。
此內容系來自互聯網,不代表回收商網贊成此內容或立場。
以上信息均由中國回收商網(www.huishoushang.com)收集報道,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合作!
點擊返回:廢金屬資訊網